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60章

第160章

一个原因,很多工程都是以三到五年为周期来建设的。” “比如修筑驰道、大型水利设施等,还有大型铁矿场,也需要三五年才能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就算是扩张领土,也需要一到两年才能打下来,再用三年来维稳。” “五年差不多才能站稳脚跟,然后恰好可以制定下一阶段的计划。” “当然了,这个五年也只是综合计算下,得到的一个大致时间。” “并不是所有的计划,都一定要在五年内完成,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才行。” 朱标微微颔首,这个道理他自然也懂。 五年只是一个取中的时间点,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分成五年去做。 有些事情一年就可以做完,而有些事情可能需要十年八年。 所以,朝廷也有必要每年都做一个总结报告,进行微调。 但五年计划就是总纲,微调也是围绕总纲进行的,不是随便来的。 陈景恪继续说道:“国家制定发展计划,还有一个好处,强化朝廷对地方的掌控。” “现在朝廷制定了统一的发展规划,地方再根据朝廷的计划,制定符合本地的情况的发展计划。” “就相当于是朝廷在指导地方的发展,也是一种强化对地方的管理途径。” 古代,虽然国家是大一统的,但事实上朝廷对地方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除了统一征税,大多数地方都在独立发展。 这种情况还体现在资源调配上。 很多人会说,征税、征用民夫之类的,还不够统一吗? 资源调配没那么简单,包含的面更广。 比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这都是资源调配。 古代自然搞不了这种大工程,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调度全国物资解决问题。 而且资源不仅仅包括实物,还包含管理经验。 “一个地方发生了瘟疫,当地衙门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处置方案,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然而这个方案却无法得到有效推广,隔壁县发生了同样的灾害,要么束手无策,要么从头摸索一套方案。” “仅此一项,每年都要造成无数人死亡,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如果朝廷出面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颁发全国学习,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朱标连连点头,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治国良策啊。 朝廷主导全国发展,统筹全国资源分配。 都不用实践检验,只是想一想他就能看到其中的好处。 既强化了朝廷对地方的统治,又能让国家更好的发展。 “还有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想要实现统筹管理,想要制定国家级别的发展计划,就必须学会用数据说话。” “只有数据才能让朝廷更加直观的,了解全国的情况。” “还是以垦荒令为例,朝廷可以采用两种管理方式。” “一种是粗放式管理,就是制定一个大致的政策,任由百姓去开垦,开多少算多少。” “还有一种是有计划的开垦,总计划开垦多少地,需要多少年完成,每年完成多少。” “这就需要朝廷对全国可开垦荒地的数量,有一个了解。” “仅仅是这样还不够,还要了解每个地方有多少富裕劳动力。” “因为只有富裕劳动力才有能力去开垦荒地……” “通过各种数据,大致可以计算出,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垦荒计划。” “然后再细分到每一年,每个地方大致需要完成多少亩。” “同时,掌握了土地情况和人口密集度,朝廷也能更合理的分配人口资源。” “将人多地少的地方的百姓,迁徙到人少地多的地方……” “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只有将国家数据化了,才能制定出可行的发展计划。” “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第283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 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陈景恪提出了国家发展计划的制定方法,但真正去实施的时候才发现,到处都是问题。 别的不说,第一步将全国数据化就做不到。 面对这种情况,朱标苦笑道:“以前我一直以为,大明对地方的掌控足够细致了。” “今日才知道,竟是如此的粗糙,连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 朱元璋看完要求,拍了拍朱标的肩膀说道: “这些东西咱看一眼头就晕,只能靠你去做了。” 顿了一下,他郑重的说道:“能者上庸者下,朝廷的官员该换的就换掉,不用考虑我的意见。” 需要‘下’的又何止是官员,还包括他这个皇帝。 朱标身躯一震,深吸口气说道:“是,爹您放心,我一定会将这些做好的。” 陈景恪默默的看着这一切,知道老朱退位已成定局。 之前倒不是老朱不愿意退什么的,而是处在可退可不退之间。 如果情况顺利,他就顺势退了。 要是情况有变,需要他这个开国君主站出来,那也没必要强行退。 比如,他原本计划是今年年末退位,但因为军事改革,不得不将此事推后了。 而这一次,则是必须要退了,再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挠。 促使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就是数据化。 将全国数据化,需要对国家做最细致深入的了解。 必须要坐在皇帝的位置上才能展开,监国的身份都不行。 还有个原因,数据化彻底超出了朱元璋的理解。 别的什么帝国计划,什么商业计划,虽然不懂却也能根据要求按部就班的去做。 数据化全国,他连方案都看不懂,更别提去做了。 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会觉得备受打击。 现在除了有点唏嘘,更多的还是轻松。 “咱早就知道自己落伍了,之前还能借口扶一把标儿,赖在这个位置上。” “那个什么数据化,咱看都看不懂,哪还有脸赖在这个位置上呦,退了退了。” 老朱靠在躺椅上,嘴里满是唏嘘,脸上却全是欣慰。 马皇后知道了事情的详情,也果然不再劝: “也好,退就退吧。你都给我说多少次了,我耳朵都听出茧子了。” 老朱自己都乐了:“也是,咱都说多少次要退了,再不退实在说不过去了。” “有标儿和雄英在,咱退的也放心。” “哎呀,有子有孙如此,咱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话刚说完,就见徐妙锦一脸不耐烦的走了进来。 朱雄英跟在后面,一脸讨好的道: “我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妙锦你就别生气了。” 马皇后无语的道:“这没脸没皮的样子,和你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老朱得意的道:“嘿,在自家媳妇面前,要什么脸皮。” ----------------- 陈景恪再次过上了繁忙的生活,每天吃住在皇宫,没日没夜的工作。 偶尔回家一趟,还要带着厚厚一摞资料。 精神恍惚间,他几以为自己又穿越回了前世。 没办法,虽然数据不全,但工作计划还是要做的。 细致的计划做不了,那就做一个粗略的框架出来,以后慢慢再填充内容。 而且这第一份政府工作计划,也是为以后树立一个模板,显得尤为的重要。 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做计划,有多困难可想而知。 陈景恪觉得自己的头发都要保不住了。 关键是,这个时代的人抓不住重点。 或者说,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去做计划,缺乏前瞻性。 他只能一点点把这些东西给加上。 比如,钢铁产量,压根就没人重视。 工作计划里,就没有提高钢铁产量这一项。 当陈景恪指出这一点的时候,朱标的团队成员都很惊奇。 铁确实很重要,但大明的铁已经够用了。 列入朝廷工作计划,小题大做了啊。 其实倒也不能怪他们,对于古典社会来说,开矿确实是弊大于利的。 朱元璋就曾经说过:“(矿)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不可开。” 明初有一个县的县令发现自己辖区有铁矿,以为政绩来了,连忙组织人开采。 然后将产出的铁当做成绩献给朱元璋。 然后他就迎来了老朱的铁拳打击,官被罢免,铁矿也被关闭了。 是他们目光短浅吗? 不是。 原因很简单,生产力低下,开矿成本太高,利润太少。 且有能力开矿的都是高门大户,财富都落入了他们手里。 矿工也属于高危行业,会导致大量百姓死亡。 说的再直白点,开矿上不利于国家稳定,下损百姓。 肥的是中间的高门大户。 所以,他们不赞同开矿是完全符合时代背景的。 但,时代变了。 或者说,时代即将迎来大变革。 钢铁产量变得尤为重要。 “别的我不能和你们多说,只能告诉你们,未来百年内,钢铁产量将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硬指标。” 朱标的团队不说话了,默默的将钢铁产量列入了工作计划,而且是百年计划。 陈伴读的意思如果我们不明白,不是他有错,而是我们的目光太短浅。 这句话对朱标的团队同样适用。 从宝钞变革大家就开始合作了,陈景恪用事实告诉他们,什么才叫目光长远。 对朱标的团队,陈景恪可以采用强硬态度推行,对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则需要解释一下的。 更何况这件事情并不难理解,只是涉及到一些机密,不方便提前透露。 “咱们先说火器,不论是火铳还是火炮,都需要大量的钢铁,而且还必须是上好的钢铁。” “火铳的威力你们也见到了,其实现在完全可以大批量列装军队,取代冷兵器。” “我们没有这么做的原因,其一是新式火铳还在研发中。” “现在大批量列装这种落后火铳,过上两年就要更换,太浪费了。” “其二,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钢铁产量不够。” “一杆火铳,最少需要五斤铁,多则十斤左右。” “火炮需要的钢铁就更多了,少则几百斤,多则几千斤。” “大明的钢铁产量,刨除民用的数量,还能余出多少来打造火枪火炮?” “现在制约大明进入火器时代的,不是火器太落后,而是钢铁产量不足。” 军事的重要性大家自然知道。 火铳火炮的威力,他们更是再清楚不过。 虽然大明没有大规模列装火器,却也组建了一支军队,名为神机营。 拥有五千六百人。 神机营的战斗力那是相当恐怖,如果地形合适,对冷兵器就是碾压。 也就是野战,骑兵能靠着强大的机动力,发起决死冲锋,才有取胜的机会。 但伤亡也会非常惨重。 这还是用的燧发火铳,如果陈景恪设想中的定装金属弹和机关铳造出来,冷兵器将会被全方位吊打。 骑兵也没用。 可以说,火器取代冷兵器已经成了必然。 而火器对钢铁的需求量会非常庞大,扩大钢铁产量已经成了必然。 陈景恪继续说道:“火铳火炮对钢铁的需求其实并不算大,真正的大头是基建,是船,是车。” 朱元璋不解的道:“基建?船?车?” “什么是基建?造船造车用的更多的是木头,虽然需要铁钉,可那才需要几斤铁啊。” 陈景恪回道:“基建就是基础建设,比如修路、建房子、修筑水渠、桥梁等等。” “以前修筑这些东西用不了多少铁,可水泥混凝土需要筋当骨架。” “现在我们用的是竹筋,只是暂时的,真正适合做混凝土骨架的是钢铁。” “钢筋混凝土,那才是真正的牢不可破。” 朱元璋眼皮子直跳,钢筋混凝土? 只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肯定很牢固。 可是用钢铁当筋骨,太奢侈了吧。 陈景恪没有解释太多,说了他也很难想象到那种场景,转而说道: “还有船,可以用木头做船,自然也可以用钢铁做。” “钢铁打造的船,其牢固程度是木船无法比拟了。” “而且以钢铁为龙骨,可以铸造更加庞大的战舰,到时候长百丈的战舰都不是稀罕事。” “这么大的船,一艘就需要消耗几十上百万斤铁。” “大明现在一年的钢铁产量,连半艘船都造不出来。” 朱元璋嗤笑道:“胡说八道,那么大一坨铁放在水里不是沉了吗?” 朱雄英插话说道:“皇爷爷您想想铁盆铜盆,放在水里不是不会沉吗。” 朱元璋说道:“盆子才用多少铜铁,他说的那可是几百万斤。” 朱雄英笑道:“几百万斤铁揉成一团肯定会沉,如果造出一个足够大的盆呢?船不就是放大的盆吗。” 朱元璋想象了一下几百万斤钢铁做的盆……算了,想象不到。 不过他也知道朱雄英说的有道理,但依然不看好这种大船: “这么重的船,如何开动?要是用桨划,那得多少人才能划得动。” “就算用风帆,想要开动也很难吧。” 朱雄英也有同样的疑惑,钢铁可以做船他能理解,可如何开动呢? 陈景恪说道:“陛下可还记得我说过的蒸汽机吗,用那个东西就能启动钢铁巨舰。” “它不但能启动巨舰,还能拖动钢铁打造的车……” 陈景恪又将火车大致讲了一下:“……一根一丈长的钢轨就需要三四百斤铁。” “修一条贯通南北的铁路,需要的钢铁就是天文数字。” 朱元璋眼皮子再次跳动:“你等等,你等等,你说那种蒸汽机可以拖动几万斤重物,和骏马一样奔驰不休?” 陈景恪认真的道:“对,这还是最初级的蒸汽机车。” “将来技术进步了,还能造出可以拖动几十万斤,上百万斤重物的蒸汽机车。” “嘶……”朱元璋倒吸一口凉气,太不可思议了。 朱标的表情也比他好不了多少,简直就是在听神话故事一般。 他们无法相信会有这样的东西。 但想到温差发动机,想到留声机,又不得不信。 况且,蒸汽机这东西,陈景恪也不是第一次说了。 如果这种蒸汽机车真的能造出来,那对国家的帮助可就太大了。 从此朝廷就能摆脱漕运限制,用铁路将国家联系在一起。 各种物资调动,军队的输送…… 朱雄英则丝毫没有怀疑,脸上充满了兴奋,恨不得马上就将蒸汽机造出来。 朱元璋深吸口气,说道:“就算你说的事真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就算倾尽大明所有的钢铁,都造不出一条铁路。” 陈景恪说道:“是的,以大明此时的钢铁产量,别说是铁路,蒸汽机都造不出几台。” “所以我才提议,将钢铁产量纳入国家规划中来。” “而且还要将其作为重点项目发展,为将来做准备。” “否则等蒸汽机造出来,却受制于钢铁无法应用,才是最让人无奈的。” “那将会浪费我们很多时间。” 朱元璋说道:“可是开矿是很危险的事情,我怕你的蒸汽机还没出来,百姓先造反了。” 陈景恪眼神一狠,说道:“为什么要用大明的百姓来开矿?” “日本有一千万人口,虾夷也有两三百万人口,还有其他海外诸国,也有大量人口。” “从这些地方抓捕、购买奴隶去开矿。” “如果需要用人命来为大明的强盛奠基,那我希望用的是敌人的命。” “如果需要有人为此背负骂名,我愿意下地狱。” 朱雄英激动的道:“这个骂名,我和你一起背。” 朱元璋有些头大:“你们……哎,标儿你以为该如何做?” 朱标表情凝重,缓缓点头说道: “这个世界很大,不只是有大明一个国家。” “我们止步不前,别人却不会停下来等我们。” “大明必须主动拥抱新时代,否则就会被世界淘汰。” 朱元璋严肃的说道:“好,未来总归是要看你们的,咱就不说什么了。” “你们放手去做吧。” 于是,在大家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钢铁生产被列为大明的百年发展计划。 就连制定这项计划的朱标团队成员,也根本不知道,他们所做的事情意味着什么。 第284章 意外之喜 就在陈景恪为政府工作计划焦头烂额的时候,外界却因他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准确说是因为留声机。 一开始这件事情仅限于少数人知道,大家都憋着劲儿不声张。 正如徐达等人很清楚自然科学意味着什么,可他们就是不说。 把孩子送到洛下书院,单纯是为了和陈景恪搞好关系,与自然科学没有一文钱关系。 请你们一定要相信我。 秘密一旦被第二个人知道,就不再是秘密了。 知道自然科学秘密的人不多,但也不算少,总会有一些风声传出去的。 但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无视。 对古典社会的人来说,学问才是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再高深那也是上不得台面的百工技艺。 真正治理国家靠的是学问,是人心。 把人心治好了,国家就能大治,大同世界就能实现。 百工技艺太发达了,会带来变数,会带坏人心的。 在现在的人看来,太愚昧了。 但反过来说,又何尝不是现代人太傲慢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不能一边享受着时代带来的好处,还一边嘲笑古人落后。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就是最符合实际的思想。 农业为根本的社会,工商业太发达,就会坏了人心,会破坏农业生产。 这和在古代开矿弊大于利是一个道理。 如果是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学问传播的发明,他们会非常重视,并积极推广。 真正的愚昧是什么? 火车修好了,用震动龙脉为借口给拆了。 这才是愚昧。 所以,时下那些人不重视自然科学,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即便传出消息,说自然科学可以造出许多先进的工具,也无法改变这种认知。 除非能让他们亲眼见到更大的好处。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 正如前面所说,对于华夏人来说,史书留名是最高追求。

相关推荐: 穿成七零恶毒后妈   蝴蝶解碼-校園H   [快穿]攻略对象总是不对劲   MIKUMI(H)   让我为你按摩吧   徐安山梅及笄   [HP同人] 住蜘蛛尾巷的巫师们   伯母好,我是你女儿的女朋友   怪物乐园   渴望和爱是扶她国的镇痛剂